introductory
隨著油田進入高含水后期開發階段,剩余可采儲量逐漸減少,產油量遞減嚴重,采用聚合物驅油、三元復合驅油等三次采油新方法是提高可采儲量的重要措施。三元復合驅即堿一表面活性劑一聚合物復合驅,三元復合驅油技術可提高原油采收率20%以上。三元復合驅采出液不僅含有聚丙烯酰胺,還含有堿和表面活性劑,黏度高,乳化嚴重,懸浮物含量高,油水很難靠自然沉降分離。三元站內罐底、池底沉降了大量的三元復合驅采出液廢渣(以下稱“三元廢渣”)。三元廢渣無法及時排出,直接導致后續水處理階段水質懸浮物含量不能滿足注入需求,影響油田精細開發效果;同時聚驅、三元復合驅注人井洗井水進入回收池,該池運行一段時間后池底也沉積了大量三元廢渣,由于得不到及時處理,導致聚驅及三元井洗井頻次受限,從而影響聚驅及三元復合驅開發效果。
三元廢渣的物理性質及處理現狀
采用調質一離心處理工藝,在已建含油污泥處理站進行三元廢渣的后續處理現場試驗。離心脫水工藝一般適用于兩相密度差較大、黏結性較低物料的脫水。通過已建污泥處理站對洗井水池三元廢渣離心處理試驗,洗井水池三元廢渣的初始含聚濃度為590mg/L,經流化、調質后含聚濃度為285mg/L,黏度為4.5mPa·S。試驗結果表明:由于三元廢渣不易分散,在離心過程中造成離心機內部堵塞,無法正常運轉。目前,污泥處理站離心處理三元廢渣的最高含聚濃度為80mg/L。已建含油污泥處理站不能直接對高含聚三元廢渣進行處理。因此,在高含聚三元廢渣進入含油污泥處理站處理之前需要進行預處理,降低含聚濃度和黏度,經過優化比選和試驗研究,采用Plate and frame filter press處理技術。
板框壓濾機工作原理及工藝流程
板框壓濾機是一種新型污泥處理設備,在許多行業都取得了很好的應用效果,也可以對三元廢渣進行處理。通過對三元廢渣加水稀釋,可有效降低含聚濃度和黏度,使聚合物溶于水,經過壓濾機壓濾進入水相,從而降低處理后固體中聚合物含量,再進入已建含油污泥處理站進行無害化處理。
Working Principle
三元廢渣經螺桿泵提升,與混凝劑在管道中充分混合后均勻分布于上網帶,大部分水通過濾帶滲透后排出。經初步脫水的三元廢渣漸漸導入楔形區,在此利用網帶的移動使壓力逐漸遞增,使三元廢渣均勻地分布于整個網帶的幅面上,壓濾機通過低速轉動的軋輥對夾在兩層濾帶之間的三元廢渣進行逐級壓榨,使其充分脫水。壓榨后的泥餅大部分靠重力作用自行脫落,部分黏附于濾帶的污泥在刮板作用下剝離濾帶,同時沖洗水對濾帶進行不間斷沖洗,保證濾帶的清潔和過濾能力的再生。
工藝流程
三元廢渣流化和預處理,不同來源的三元廢渣進入流化預處理裝置中,通過加入回摻熱水,將三元廢渣升溫至45。C并將含固量較高的三元廢渣流化成含固量在5%左右的流體,浮選機將大塊的固體雜質從三元廢渣中去除,減少對后續設備的磨損并保證處理效率。此過程三元廢渣與回摻水的比值大約為1:3(可根據含聚濃度和黏度適時調整),通過稀釋和升溫,降低三元廢渣的含聚濃度和黏度。
三元廢渣調質流化
三元廢渣進入調質罐通過加熱、攪拌、勻化,使油、泥充分脫離,油、水充分破乳,再通過沉降、溢流回收上層污油,便于后續的減量化處理。調質罐內的介質溫度控制在45~60℃之間。經稀釋和升溫后的三元廢渣含聚濃度小于300mg/L,黏度小于4.5mPa·S,含油量穩定,小于8%。
三元廢渣壓濾處理
經調質后的三元廢渣進入filter press,壓濾出的含聚污水經緩沖罐緩沖后由自吸泵提升至污油站緩沖池,三元廢渣經壓濾后,大部分聚合物隨污水排出,處理后三元廢渣中含聚濃度小于80mg/L,含固量25%~40%,含油量小于4%,壓濾后三元廢渣與水驅含油污泥混合后再進入已建泥站進行流化一調質一離心處理,保證處理后污泥含油量小于2%,滿足DB23/T1413—2010《油田含油污泥綜合利用污染控制標準》的要求。
應用效果及結論
該裝置在油田含油污水處理站經過實際運行,使處理前含水率在95%以上的三元廢渣,經處理后含水率降低到70%以下,實現了三元廢渣減量化;該裝置采用機械擠壓原理達到固液分離的目的,運行穩定性較好;只需要添加絮凝劑和使用可再生濾布,從而降低了運行費用;同時該裝置占地面積小,具有較好的可移動性,既可以放置在已建含油污泥處理站,作為三元廢渣進入泥站的前處理技術,又可以放置在聚驅及三元污水處理站,對站內產生的三元廢渣直接進行減量化和降聚處理后再拉運至已建泥站。采用板框壓濾機處理三元廢渣技術在改善注水水質提高聚驅及三元驅效果、降低對已建含油污泥處理站離心機沖擊、消除三元廢渣直接外排帶來的環境污染隱患和實現減排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油田三元廢渣治理方面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價值。
技術支持:188517-18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