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國污水處理廠在建設過程中長期重水輕泥,約80%的污泥未經穩定處理,污泥中含有惡臭物質、病原體、持久性有機物等污染物從污水轉移到陸地,導致污染物進一步擴散,大大降低了已建成投產的污水處理設施的環境減排效率。據統計,在目前的處置方法中,土地填埋占63.0%,污泥有氧發酵+農業約占13.5%,污泥自然干燥綜合利用占5.4%,污泥焚燒占1.8%,露天污泥堆放和運輸占1.8%和14.4%。事實上,大多數真正實現土地填埋、露天堆放和運輸的污泥不超過20%。
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的因素很多,但國家污泥處理處置的總體技術路線不夠明確是制約因素的重要因素之一。為緩解污泥產量與污泥處理能力滯后的矛盾,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規劃。目前,我國污泥處理的技術路線和產業政策正在逐步明確,產業化和市場化即將啟動。同時,污泥處理將越來越受到重視。污泥處理技術、政策和運行模式將在不久的將來取得突破。預計十二五期間污泥處理投資將達到600億元,比十一五翻了一番。在政策的推動下,污泥處理行業有望進入快速增長階段。
污泥分類
原污泥(rawsludge):未經污泥處理的初沉污泥。
二沉剩余污泥或兩者的混合污泥。
初沉污泥(primarysludge):從初沉淀池排出的沉淀物。
二沉污泥(secondeysludge):二次沉淀池(或沉淀區)排出的沉淀物。
活性污泥(activatedsludge):曝氣池中含有各種好氧微生物群的絮狀體。
消化污泥(digestedsludge):好氧消化或厭氧消化的污泥中含有的有機物濃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趨于穩定。
回流污泥(returnedsludge):從二次沉淀(或沉淀區)分離出來,回流到曝氣池的活性污泥。
剩余污泥(excessactivatedsludge):系統外的活性污泥從二次沉淀池(或沉淀區)排出。
污泥氣體:污泥厭氧消化時,有物分解產生的氣體主要由甲烷和二氧化碳組成,氫、氮和硫化氫少量。俗稱沼氣。
處理類型
1.污泥消化:在氧氣或無氧條件下,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將污泥壓濾機中的有機物轉化為更穩定的物質。
2.好氧消化(aerobicsigestion):污泥經過長時間曝氣分有機物通過好氧微生物降解穩定。
3.厭氧消化(無氧條件下,污泥中的有機物通過厭氧微生物降解穩定。
4.中溫消化(mesophilicdigestion):當溫度為33-53℃時,污泥的厭氧消化過程。
5.高溫消化(thermophilicdigestion):53-330℃污泥厭氧消化工藝。
6.污泥濃度:采用重力或氣浮法降低污泥含水量,使污泥稠化的過程。
7.污泥清洗(elutriationofsludge):提高污泥壓濾機脫水性能的污泥預處理方法。用清水或廢水清洗污泥,降低污泥消化堿度,節約污泥處理用藥量,提高
污泥過濾脫水效率。
1.污泥脫水(sludgedewatering):進一步去除濃縮污泥部分含水量的過程,一般是指機械污泥壓濾機脫水。
2.污泥真空過濾(sludgevacumfiltration):利用真空減壓過濾介質一側,造成介質兩側壓差,強制污泥水過濾介質。
3.污泥壓濾(sludgepresurefiltration):采用正壓過濾,使污泥水強制過濾介質。
4.污泥干燥(sludgedrying):通過滲濾或蒸發去除污泥中大部分含水量的過程,一般是指使用蒸發設施或蒸汽、煙氣、熱油等熱源的干燥設施。
5.污泥焚燒:污泥處理工藝。它利用焚燒爐加熱和干燥脫水污泥,然后利用高溫氧化污泥中的有機物使污泥成為少量灰燼。
在確定污泥處理方法之前,首先要了解污泥的分類:
自來水廠沉淀池或濃縮池排放的物化污泥處理。
污泥分類:中細粒度有機與無機混合污泥,可壓縮脫水。
生活污水廠二沉池排放的剩余活性污泥處理。
污泥分類:親水性、微粒有機污泥,壓縮性能差,脫水性能差。
濃縮池排放的物化生化混合污泥處理。
污泥分類:中細粒度混合污泥,含纖維體脫水性能好,其余可壓縮性和脫水性能一般。
工業廢水處理產生的物理化學法產生的物化細粒度污泥處理。
污泥分類:細粒度無機污泥,壓縮脫水一般。
工業廢水處理產生的物化沉淀粗粒度污泥。